《桥》教学反思

时间:2024-04-17 13:29:19
《桥》教学反思15篇

《桥》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桥》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桥》教学反思1

《七彩桥》是一篇小散文,描述了孩子们看到雨后彩虹后引起无限的遐想和无尽的猜测,想象奇特、大胆,富有童真>童趣。在孩子们眼里,美丽的彩虹就像一座神奇的七彩桥,站在桥上可以观看瀑布似的流水,来来往往的轮船和川流不息的汽车,最神奇的是伸手就可以摘下夜空中最亮的星。彩虹是美丽的,童年同样是美丽的,让孩子们一起展开想象的翅膀,飞上那美丽的彩虹。

在这篇课文的教学第一课时,我给学生们创设了一个自由想象空间。在顺利完成我备学(借助拼音读课文、识字、思考问题)——交流——提升的方式进行教学。在课文内容的启发下,这些学生敢于想象,说出了他们不同的想法。当我问到你们站到七彩桥上时,会看到什么时,想做些什么?孩子们争先恐后地举起了手。有的说到桥上去看看星星,有的说到桥上去摘月亮,有的说到七彩桥上打电脑??整堂课学生学习很有兴奋、积极,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开阔了想象的空间。

第二课时,我依旧采用了“小老师”指导共同学习生字的方式。“小老师”们都认真的从字的结构、笔顺、组词、值得注意几点上来学习生字。从而大大的调动了学生们积极识字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桥》教学反思2

《桥》这篇课文声情并茂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沉着、果断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了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给了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架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正是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含。这篇课文情节跌岩起伏,扣人心弦,在表达方法上有四个突出特点,根据本课特点,我将这课分两课时上。第一课时:学习本课的生字词。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课文,理解课文,体会老汉的高大形象;第二课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课文中有特色的表达方法进行小练笔。针对第二课时的公开课教学,反思如下:

一、 以“读”为主线,引导学生自主感悟

课文处处充满着人性的美,在第一课时上完后,学生对老汉有了一定的认识。在预习的基础上,我先让学生交流自己感动的句、段并谈体会;然后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表现出自己的感动,从而升华对老汉的理解和认识,最后,让学生先发自内心的去赞美老汉,然后再用“桥”去赞美老汉,这样一步一步地突破文章的难点,理解了“桥”作题目的深刻内含。

二、 读、法、写相结合

本文在表达上也有很多特色之处,在指导学生谈感动的同时引导学生去发现、去体会文章在表达上的特点及这样表达的作用,从而提高学生的欣赏和评价能力。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课堂上“君子动口不动手”的现象十分普遍,特别是我们农村课堂多的是感悟,少的是训练,因此,这节课在体会了课文的表达方法后,我重点抓了“环境描写”这种表达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练笔,整节课真正做到了以读学法、以法促写、读写结合。

三、 情感渲染

这是一篇情感性较强的文章,要想文本感动学生,教师必须先被文本感动。记得赞可夫说过:课本知识如果没有经过教师心灵的加温,传授过多,你的学生可能将变得越冷漠。因此,在备课时,我精心设计过渡语、总结语,整节课保持着释放自身的情感,做到真正进入学生的心灵,使文本、学生、教师三者融为一体。

本节课也存在着许多遗憾之处,教学设计只重视课文内容,没有把文本内容和学生生活经验结合起来,通过寻找身边的感人事迹,拉近与文本的距离;作为教师,没有很好地处理既尊重学生的体验,又能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艺术。另外,如何指导学生朗读的方法、如何多样化评价学生,促进学生的发展,也是我要思考的问题。

《桥》教学反思3

本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

教学的时候我我让学生交流有关洪水的资料,让学生如亲身体验,这样学生就感受到了洪水的可怕,帮助学生感悟课文的内容。

在学生理解、感悟了课文内容之后,还应注意从表达方法这一角度引导学生进行欣赏和评价。

教学中我关注到文章语句的特点,把文章改写成小诗,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快速体会句子地深刻含义。

我还借助课后思考第3题引发学生进行思考和评价,让学生再次深入到文本,看一看课文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提高学生对课文的欣赏和评价能力。

《桥》教学反思4

本次教研课所探讨的是以校省级课题《西庐文化课程开发中教师 课程能力建构的行动研究》中涉及的如何建构敏悟型智慧课堂为主要内容。《生命桥》讲述了一个让人心颤的故事,一群羚羊在狩猎队的追击下,老羚羊用死亡架起生命之桥,年轻羚羊秩序井然地飞跃悬崖以求生存。在教学设计时主要抓住“桥”展开,抓住关键句“顿时,山涧上空划出了一道道令人眼花缭乱的弧线,那弧线是一座以老羚羊的死亡作桥墩的生命桥。”

在课后教研组内进行了深入而透彻的探讨,结合我的教学做如下反思:

1、教师的时间把握不够精准。花了太多的时间在导入部分,对藏羚羊的欣赏与简介过长,可以在预备铃响了之后就进行适当的学习 。导入部分的过长直接影响到对课文的精读不够深。

2、字词归纳有待商榷。我出示了三组词语:应声、随即、山涧、划出 ;秩序、下坠、狩猎、桥墩 ;眼花缭乱、猛蹬、目瞪口呆,分别从声调、平翘舌和字形、字音三方面进行归纳。这种归纳方法比较奇怪,因为从反映文章主题着手,也可以看出教师平时归纳词语比较多注重字音和字形等测试时容易犯错的角度考虑,对学生 自主学习方面考虑的较少,更可以看出教师不善敏悟、不够智慧。

3关键词、切入点要找准。在教学中抓了三个动词“猛蹬、升高、坠入”不能完整准确的体现老羚羊的精神,应该更注重“笔直、断翅”等这些敏感的词语展开教学。文本中的重点 词语研读不够到位,教师应较强对文本的解读,研透教材。

4、评价语要清晰、准确。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评价语比较奇特,如:你的神经很敏锐,是啊是啊等,对学生的评价模糊不清,肯定与否定不够清晰,不能让学生清楚的理解评价讯息。教师应该要讲出清晰的评价语,模棱两可的评价语虽然不会直接浇灭学生的积极性,但是对学生的成长也没帮助,必须要让学生清楚的认识自己的理解是否到位。

5、重点不突出。在理解“生命桥”精髓时,只注重了一只老羚羊 ……此处隐藏8242个字……身临其境地谈感受,如在小鱼游部分,让孩子想自己是一条条小鱼,竭力的熔诗、画、情、景、色、声于一炉,使孩子的想像欲望得以诱发。

2、创设情境,抓住文中静态和动态的美,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比如把自己放在文中的情境中,想像自己就是一条条小鱼,调动学生的激情。指导学生很好的把握课文的基调来朗读课文。课文没有写人们的欢声笑语,甚至没直接写第三个人,整个情境都是静静的,所以不适合高声朗读。因此在第二自然段学生自己练读时声音大适时地引导,用轻轻的声音,速度缓慢,达到预期效果。

3、语文课程的教学理念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因此把握“你最喜欢哪个自然段”由段到句到词,抓重点体会景色的美丽。

《桥》教学反思14

《飞夺泸定桥》一课学习完了,心里感慨颇多,有为自己的设计感到满意,对学生的表现叫好的一面,也有因自己没有抓住时机引导而遗憾的一面。为了在今后的教学中扬长避短,吸取经验教训,特反思如下:

这一课是精读课文,首先让学生汇报交流有关资料,如关于红军在长征中所经历的千难万险、泸定桥的地理位置及重要的战略地位、当时敌、我双方的态势等。通过交流,学生了解了相关知识,为本课学习打下了基础。

在教学本课时教师先让学生交流本节课中最想深入研究的内容。学生们各抒己见,有的学生提出很想研究红军为什么要“飞夺”泸定桥,有的学生提出最想研究红军如何“飞”,怎样“夺”泸定桥,还有的学生提出更乐于研究红军在行军中遇到的哪些困难,他们是如何克服的。此时,学生眼中充满了探究的欲望。于是教师在充分鼓励后,让学生再次仔细读课文,并放手让他们自主合作深入探究。讨论交流的环节为学生提供了思维火花不断碰撞的机会,最后,学生们分析得全面到位、探究得深刻细致。我让学生自由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线索,从整体上把握全文,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理清学生所提问题层次,然后让学生找出最主要的问题,学生可以在自己动脑思考的基础上,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深化对课文重点部分的认识。

在对课文理解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展开大讨论,谈谈对课文中“飞”的看法:你想象中的是什么样子?课文中的“飞”是真的“飞”吗?为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并就此设计一个环节:让学生用数学的思维解决语文中的难题,即通过计算说一说红军是怎样行军的,速度有多快?学生经过紧张地计算,纷纷举手发言。每小时行军6千米,进而又计算出每分钟走多少米。究竟速度快不快呢?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发言积极踊跃,每个人的小手都举得高高的,小脸都涨得红红的,眼睛都在发着光芒,通过讨论学生们明白了红军的速度的确非常快,有的同学说:那速度跟马拉松赛跑的冠军速度一样快了、有的同学说摩托车的速度一样快……我知道学生的发言欲望之高是源于他们对课文理解地进一步深入。此后,我又进一步引导他们都来想白天行军快,晚上呢?晚上行军的速度是多少呢?学生经过计算知道晚上行军是平均每小时5千米,即每分钟90米的速度。也非常快。他们要战胜哪些困难呢?学生经过讨论知道,红军不仅要克服天黑,看不见路,还要克服天雨、路滑,还要和敌人赛跑等等。通过讨论学生很容易就明白了红军“飞”夺泸定桥时,真正是用自己的双腿赛过了车轮,赛过了援军,抢占了先机,真的如飞一样。

第三步在教学“夺”时我主要让学生通过读来体会红军进攻的难度很大:有天险、有敌人故意设置的障碍、更有敌人的碉堡、机枪、大炮,这是敌人认为是鸟也飞不过去的防线。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自读、齐读、带感情读,体会出了红军的英勇。顽强以及那种为了胜利而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学生通过读也深刻感悟到了文章的内涵。

反思整节课,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学习目标基本完成,学生的创新及求实思维得到了培养,口才也得到了一定的锻炼,思想情操得到了陶冶,学习态度等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在学生的朗读指导上应再下一点功夫。使学生读得更有感情、更能感动人。

《桥》教学反思15

《生命桥》讲述了一个让人心颤的故事,一群羚羊在狩猎队的追击下,老羚羊用死亡架起生命之桥,年轻羚羊秩序井然地飞跃悬崖以求生存。一遍读下来,区区弱者在生死攸关时所表现出来的合作和献身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故事中让人感动的地方真的太多太多。备课时,我想到如此多的感动我的学生不可能无动于衷,于是我决定把主动权给学生,让他们自己读、找、体会、感悟。

在执教后,根据新课标和语文课程的特点,我问自己以下几点在课堂中是否得以体现。

1、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我首先问自己是否转变了角色,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回顾本堂课的教学,在读的训练上,比较到位。以读促悟,朗读贯穿始终。读的形式多样,有自由朗读,有指名朗读,集体朗读,还有配乐朗读。接着是重点读自己最感动的部分,边读边自己体会,然后指名朗读,谈自己感受。

  2、教学过程是否达到了使学生感悟、体验、实践和建构的过程。

这节课我通过“听读想象画面——自读感悟精神——品读升华情感”这些环节,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把文字变成画面”例如所设计的想象训练:

A、假如让那“几分钟”延长,再多些时间让这些羚羊话别,他们分别会说些什么呢?

B、试跳成功以后,当年轻羚羊到达彼岸,看着一望无底的深渊,它会想些什么呢?

这样,学生一下子就进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他们仿佛就看见羚羊的生离死别,仿佛看见那依依话别的场面。学生读到深处,理解到深处,自然就有说不尽的想法,这等于又把“画面还原成文字”。在此基础上,指导他们对重点句进行品读,对学生的体验也十分尊重。学生在相互讨论过程中加深自己的体验,我总是鼓励学生从自己的角度谈自己的观点,并充分挖掘他们的个性感受。

3、是否是一个开放的、生成的、充满生命力的课堂。

语文的学习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本节课我不是把学生封闭在课堂里和课本中,而是拓展学生的视野,使语文教学走向生活,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虽然,现在提倡学生自己动手获取信息,但事实上,学生查找资料的能力还是有限,课前我从网上找了其他动物及人物的资料,例20xx年《感动中国》荣誉的人物之一位李剑英,介绍其事迹,《生命桥》的原文《斑羚飞渡》中有关作者心理的描写。这样用课外资料补充教材,引导学生延伸阅读,一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主动参与阅读;二来满足水平不等的学生的不同需要,让悲壮的生命之歌继续唱响。

一堂课是结束了,但那仅仅是学生学习的过程,而不是学生学习的终点。“生命桥”是一个内涵丰富的词语,也是一个沉重的话题,这课堂孩子们的感悟还不够深刻,因此在一些时候不够严肃,这时候如果我能创设情境,以情感染孩子,则能达到更好的效果。另外,我应该学会倾听学生的发言,要善于捕捉和放大学生的有效生成。执教中,为了预设好的教学环节,为了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有时总是在学生说出了自己想听到的、或者听到了自己意想中的回答,我就已经满足了,学生意犹未尽的表述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展示。所以说教师要怀着一颗包容的心,善于倾听不同的声音,用心去体会、去感受,才能感受学生精彩的发言。

《《桥》教学反思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